我爱我生活文章网,网上投稿、在线写日记的网站,欢迎在线投稿: 注册|会员登录[已登录?马上投稿]

王垚烽:“在家种地”救得了官员救不了官场

时间:2015-01-29来源:我爱我生活文章网 作者:王垚烽栏目:时事评说 点击:

  海南省原副省长冀文林被“双开”后,有媒体报道,其二姐曾追悔莫及,“早知道他这样,不如当初让他在家种地。”据悉,当年因为家贫,冀文林的两个姐姐到了年龄不出嫁,就为在家劳作,供他上学。冀文林曾对临终的父亲说:“大大,坏心的事、贪官的事,我没做过。”(7月4日《北京青年报》)

  作为姐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牺牲幸福培养起来的弟弟,最后居然成了大贪官,其内心的失望、懊恼不难想见,而她那句“早知道他这样,不如当初让他在家种地”更是让人唏嘘不已。事实上,这已不是落马官员的家属第一次发出如此感叹了。比如“12秒贪官”雷振富出事后,其75岁的老母就曾一遍遍念叨“做啥子官嘛”。

  作为亲人,有此态度完全可以理解;作为个人,如果雷振富不当官,冀文林当农民,凭着他们的“聪明”、“口才”,说不定真的也能发家致富,过上滋润日子。但站在国家和社会的角度,我想说,这种假设其实是无谓和多余的。毕竟,一个人可以不做官,但一个国家却不能没有公务员,过度沉溺于“不当官就好了”的遐想中,只会遮蔽那个真正的问题,即雷、冀都是怎么从家族娇子,一步步沦为腐败分子的?

  我国的干部选拔历来坚持“五湖四海”的原则,虽然此前曾有人谬言什么“出身底层的人更容易报复性腐败”,但分析近年来落马官员的家世,其中固然有像雷震富、冀文林这样出身贫寒者,但也不乏其他的身份、背景。一些人的家庭甚至称得上是殷实,在外人看来,根本没有在贪污腐败的必要,可他们也照样倒下了,这其中的原因耐人寻味。

  说起来,目前的公共舆论,对于部分官员“不得不腐”的表态往往不屑一顾,但客观地讲,这话并非没有一点道理。一方面,如今不少官员手中的权力过于集中,以至于各种有求于他的人也会想方设法,像苍蝇一样叮上来;而另一方面,权力的运行又极不透明,制度的约束力也相当疲软,其结果,人情战胜法律也不足为奇。

  冀文林是否属于此类情况,或可两说,但现实中绝对存在这样的官员。他们虽然可恶,但也可怜,在某种程度上,他们自己其实也是权力的牺牲品。作为他们的家人,可能好处一点没享受到,却要为此背负上贪官亲眷的骂名,在中国这样的熟人社会,这重身份往往会使许多人一辈子抬不起头来。这时候,他们自然会发出“做啥子官嘛”、“不如在家种地”的感慨。

  问题是,如果不改变滋生贪官的制度和社会土壤,那么即便雷振富、冀文林不当官,也总会有王振富、李文林顶上去,而谁又能保证他们就不先“吃饱”后“跌倒”呢?

  习近平同志说过:“培养一个干部很不容易”。看到一个个高官落马,不仅他们的家人难过,老百姓心里其实也是滋味。就像某北京的哥所言:“培养一个干部,花钱送丫上党校、读博士不说,还得把一个区、一个县交给他练手。好不容易成长到副省级了,也腐败到该落马了。说起来大快人心,可从培养到办案,俺们花了双份的钱,就落一痛快,您说值吗?”

  在这个意义上,扎进制度(我爱我生活文章网www.52mylife.com)的篱笆,将权力关进笼子,不仅能挽救干部,也是在帮助他们的家属,更可以节约纳税人的钱,可谓“三方获利”、皆大欢喜。


   这篇有关于王垚烽:“在家种地”救得了官员救不了官场的文章,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收藏或分享给您的好友。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52mylife.com/shiping/83540.html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文章导航
推荐内容
点下广告增加做站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