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甬温线“7·23”动车事故三周年。那场夺取40人生命、致200余人受伤的重大铁路悲剧,以及由此引发的舆论对高铁的激烈声讨都历历在目。 “7·23”事故是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典型重大责任事故,它带给铁路部门的教训十分深刻,它也是全国安全生产突出的反面教材。我们希望这个案例不会因为时间的逐渐久远而变得模糊,它每天都应是活生生并且深刻的。 关于舆论三年前为何从对事故的批评变成近乎对高铁的全盘否定,同样值得我们反思。当时舆论的批判热情十分高涨,出现了严重的“扩大化”现象,整个高铁的发展遭到口诛笔伐,这一中国技术创新卓越且少有的成果几乎成了“过街老鼠”。 出现如此不寻常的一幕,当然有其原因。首先刘志军等2011年初被查出严重贪腐,动摇了公众对高铁项目在技术和管理上都能做到严谨的信心。贪腐和“豆腐渣工程”通常有着内在联系,这一粗线条的总结成了舆论界的信条。 2011年是中国社交媒体迅速扩大影响力的时期,大V纷纷出现,社交媒体得以引导舆论,并对此表现出高涨的热情。那一年早些时候以社交媒体为中心的舆论力量沉重打击了红十字会,铁路部门的国营性质很强,从而成为互联网舆论展现力量新的理想目标。 此外铁路部门对“7·23”事故的处理存在纰漏,为媒体把高铁拉到舆论场上“游街”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还有一点是基础性的,那就是中国社会缺少自信,在高技术方面尤其自信不足。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模仿西方,我们几乎没有在某个高技术领域全面领先于西方的经验。当美国无一条高速铁路时,中国的高铁建设却全面铺开,这已构成自我否定发生的基本理由。 “7·23”事件巩固了舆论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同时也暴露了舆论自身的不成熟。民粹主义的呼声和情绪通过舆论平台“大放异彩”,带来利弊参半的后果。而国家利益同民众长远利益的联系被强行割断,偏执成了舆论中广受欢迎的东西。 至今仍有一些人在互联网上炫耀反主流价值观。攻击中国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对中国新建航母、发展载人航天等冷嘲热讽,这些奇怪的态度在舆论场并非总是边缘的。它们经常能在某个圈子里聚集一定的人气。 中国社会需要鼓励做实事,鼓励冒风险,要培育能够支撑创新型社会的大众哲学,当下创新受到的各种压力和挑剔太多,在经济、技术上挑头或举旗往往意味着种种不确定性。这有一部分是正常的,但还有一部分所反映的就是中国文化的负资产,它们今后会不断在中国创新的重要关头出来作祟。 很多在三年前有活跃舆论表现的人拒绝承认当时把矛头指向了高铁,但不容否认的是,当时的客观效果就是高铁项目受到全面打压,一些后果(比如对高铁系统出口的负面影响)直到今天也没能完全消除。当然,此一时彼一时,三年前舆论的视野就那么大。但勇于承认自己当时的幼稚,这对一些人来说是他们成熟起来的前提。▲ 相关评论: 动车事故调查结论不应(我爱我生活文章网:www.52mylife.com)含糊其辞 动车调查不能止于承认“人祸” 动车惨案应成为终止人祸轮回的关键转折点 这篇有关于环球时报:回看723动车事故 当时舆论幼稚而偏激的文章,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收藏或分享给您的好友。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52mylife.com/shiping/83244.html |
重拳“打虎”,让腐败无处藏身 冀文林落马被指给巡视组见面礼:老虎该颤抖了。(3月30...
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认真学习...
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有一名官员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在一个海岛上...
姓多,叫为民,多为民。这名字寄托了全家的希望。多为民大学没毕业就成了名人,那是他...
车各行其路,人各走其道,乃常理规矩。如此,秩序得以维护,出行得以顺畅,安全得以保...
2012年4月10日发生在黄岩岛的中国渔政船与菲律宾海军护卫舰对峙的事件。 16日,菲律宾...
旨在挽救残命的最后挣扎 朝中社平壤9月21日电近来,南朝鲜傀儡军方针对军官和士兵...
事故发生之前你发昏了? 文/龙江老赵 不知从啥时起,一旦出了事故,一些当官的便开始...
伦敦奥运会开始后,总看见电视上的一则广告片,始终没注意广告的内容和商家品牌,甚至...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发生断裂的原因剖析 题记:本文为原创,作者长期生活、工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