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媒体报道称北京有72座报刊亭被强拆,而现场照片显示,执行过程中似发生肢体冲突和野蛮行政的现象。对此,朝阳区政府回应表示是依法移改,并非拆除。并称在报刊亭改、移过程中,遇到各种阻挠干扰整治工作等情况。 据目前的报道,公众无法清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从人民网微博呼唤解释,到短短几十字的朝阳区政府回应,人们看不见拆报亭的具体决策人是谁,执行人又是谁。 看不见人,只看见组织,这是当下中国城市治理中最常见的现象。不论事件有无被媒体夸大渲染,仅就穿上“隐身衣”的决策人这一点,就值得单独作为一个议题提出:当一切决策以机构的名义承担责任时,其实就是有组织地不负责任。 中国城市化发展迅猛,许多新问题的确需在实践中摸索治理经验,决策出现试错或反复都是可能的,也是可体谅的。但问题在于,因害怕承担决策责任,就把社会治理中的决策人“保护”起来,这无异于阻止相关人员在舆论和民意考验中成长的通道。 究竟为何决定拆除这些报亭?决策依据是什么?执行前没有诉诸舆论充分讨论,而是封闭决策然后强行执行,就难免激起强烈反弹,因为舆论准备不够。即便相关方面认为自己的决策“有法可依”,只要涉及利益博弈,决策和执行过程的伦理正当性就相当重要,这种道德上的正义,比“法”更直指人心。何况,当有关的“法”仅仅是行政条例时,就难说(我爱我生活文章网:www.52mylife.com)这种“法”有多少强制性。退一步讲,即使是现行法律,如果是“恶法”、“僵尸条文”,也不值得再执行下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决策人、执行人的行政伦理应经受舆论审视,他们是否在社会治理的实现手段上将“程序正义、手段正当”纳入了考量?这是此次行政行为遭受争议的核心。 如果我们承认上述社会治理的基本逻辑,就不难进一步推论出,想要给相关决策人施加政治伦理的道德压力,就应使决策人和决策过程更透明。集体决策、集体负责的结果就是,滥用决策权而总是免于承担岗位责任,总有“我局”、“区政府”等类似组织为个人揽责。如果这样,那公众完全有理由直接归咎于事件涉及的行政范围的最高长官、一把手,即便这个决策可能并不由他本人发出。 报亭事件仅是中国城市治理事务中暴露的一个小问题,背后的行政思维和舆情应对逻辑,才更加值得讨论:我们怎样推动官员们、公务员们提升他们的执政能力? 各地反复发生官民冲突案例的经验显示,只有让各个领域的决策人浮出水面,舆论压力才可切实转化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动力。否则城市治理进程中,很容易出现“好事没人抢着做,坏事敢于试着做”的逆淘汰局面。成功的决策和公共危机处置案例,其责任人应被舆论可见,并受到舆论嘉奖;而失败决策、野蛮行政,也应当承受相应的舆论压力。只有形成这样的局面,官民协同治理才是可能的。▲(作者是广东知名媒体人) 这篇有关于彭晓芸:城市治理的决策者不能做隐形人的文章,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收藏或分享给您的好友。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52mylife.com/shiping/82955.html |
重拳“打虎”,让腐败无处藏身 冀文林落马被指给巡视组见面礼:老虎该颤抖了。(3月30...
人民网北京3月24日电 近日,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印发《关于认真学习...
相传在秦始皇时期,有一名官员率领三千童男童女出海寻找长生不老的仙药。在一个海岛上...
姓多,叫为民,多为民。这名字寄托了全家的希望。多为民大学没毕业就成了名人,那是他...
车各行其路,人各走其道,乃常理规矩。如此,秩序得以维护,出行得以顺畅,安全得以保...
2012年4月10日发生在黄岩岛的中国渔政船与菲律宾海军护卫舰对峙的事件。 16日,菲律宾...
旨在挽救残命的最后挣扎 朝中社平壤9月21日电近来,南朝鲜傀儡军方针对军官和士兵...
事故发生之前你发昏了? 文/龙江老赵 不知从啥时起,一旦出了事故,一些当官的便开始...
伦敦奥运会开始后,总看见电视上的一则广告片,始终没注意广告的内容和商家品牌,甚至...
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引桥发生断裂的原因剖析 题记:本文为原创,作者长期生活、工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