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生 胡 玥 本报记者 杨建平 背着行囊,带着对故土、家人的眷恋,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我市数万龙哥龙妹,义无反顾地踏上他乡土地,打工、淘金、创业、扎根靠智慧、靠勤劳,从身无分文的农民工、打工仔,成为小老板、企业家、名厨、小翻译。近日,记者连线身在浙江嘉兴、首都北大、天津等地“闯”天涯的龙哥龙妹,讲述他们艰苦创业的经历 阿城烤烧饼 烙红嘉兴周边县 昨天,当在外打工4年,话音满是浙江口味———来自阿城平山镇双河村七棵松屯的赵志标接到记者电话时,简直不敢相信。当记者不得已把双河村主任的名字说出来后,他才惊喜地用家乡话跟记者唠起来。 家里一个人不到1亩地,生活穷困,是4年前老赵全家出来闯荡的最大原因。出来的前两年,他落脚上海,这两年才来到嘉兴。4年了,老赵感触最深的就是,外面的世界跟家乡比,经济发展速度、农民富裕程度比想象中差距还要大。 他说,浙江农村没有一个闲人,男女老少都在打拼、干活、挣钱,脏活累活不挑不拣、啥钱都挣。拿他所在的平湖,一个小小的县级市,家家住的都是楼房,住二层楼的是穷人,住三屋楼以上的才算富裕户。而在家乡一年除了120天的无霜期能看到农民在地里干活,其余时间都被乡亲们打牌、闲聊占用了。 老赵说,目前他家光靠卖烧饼、酥饼,一年就能赚南方人五六万块钱。每天虽然从早5时干到晚12时,很累,但总比在家没事干、打发时光强多了。令老赵最遗憾的是,出来闯荡的时间太晚了,如果早出来十年,也成老板了。 提起老赵的烧饼,用他自己的话说,那真是沾了家乡“东北”的光。因东北粮食好吃,他的小烧饼用的油、面全来自东北,烧饼店也打出东北特色的招牌。加上全家人用东北人特有的真诚、豪爽来迎接每一位顾客,最终赢得好评。现在他打制的烧饼,一天销量2000个,不仅平湖市人吃他的烧饼,嘉兴所属海宁、海岩、嘉善等周边县(市)人都吃他的烧饼。 老赵说,他们屯有60多户村民,80%的人家目前都在全国各地烙烧饼。靠烙烧饼发家的,他还算不上大户,远在深圳的弟弟已经年收入10万余元,买了车,有了房子,今年还要成立个食品加工厂。 双城小保安 曾经给连战当警卫 “已经为数十位国家元首做过随队警卫了。”提起在北京大学保安部特勤队当保安,双城杏山镇富山村黄姓屯的黄俊强,话语间透着几分东北人的自豪与爽快。 能在北大当保安,特别是执特勤,22岁的黄俊强是幸运的。因为这份工作,让他有机会为冰岛、委内瑞拉等数十位国家元首做过警卫,还与孙悦、毕福剑等影视名星“面对面”接触过。 4月29日,是小黄和特勤队14名队员为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一行负责警卫的日子。早6时30分至下午13时,小黄跟在访问团后面寸步没离。人山人海、盛大的场面是小黄这辈子从没见过的,更别提零距离与焦点人物连战擦肩而过了。“连战进入北大演讲楼时,我就站在门口迎接连战一行。”作为14名特勤队员中唯一一名黑龙江人,小黄觉得替家乡人争了光。 曾在哈尔滨送过《新晚报》、工大食堂卖过饭的小黄,骨子里透着股灵劲儿。早在14岁从家出来闯荡世界的他,脸上岁月的痕迹让他变得格外成熟。 小黄说:“农民工不都是傻傻的,只要善于把握机会,总是有希望的。” 在北京的日子里,小黄除了在北大执特勤感到充实外,北大学子的精神面貌和才华学识,更让他内心深处受到极大震动。他说,过去自己在屯子里被大伙戏称为“聪明人”,出来之后才感觉到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每天执勤结束后,他自己也常常陷入无限的空虚之中。特别是目睹着从家乡同来的203名老乡因受不了这样、那样的挫折而选择逃避,重返家乡时,心中更生出莫名的痛楚。不过,小黄坚定地说:“只要心中有梦,一定能看到光亮。自己所在特勤队的中队长,就是在当保安期间,拿下成人高考法律、中文两个本科文凭的,为自己、为家人他一定要闯出条路来。” 依兰名大厨 京滨饭店亮绝活儿 下馆子,点道“锅包肉”,香甜酸脆。可有谁知道,就是这道菜竟让依兰农民工徐诚在偌大个北京城闯出了名堂。因为徐诚在京城餐饮业的知名度,“依厨”这个农民工的招牌也在外埠叫得格外响。 在京城已摸爬滚打近14个年头的徐诚,称得上是农民工的“前辈”了。现在身披“中国烹饪大师”、“国家特级厨师”、“中国饭店协会会员”等数个头衔的徐大厨,已由当年的切墩儿、洗盘子的小打工仔,坐上了北京三星级饭店———京滨大饭店行政总厨的第一把交椅。 回忆起14年前,孤身闯北京城时的情景,徐大厨不堪回首。他说:“没有汗水、没有付出,谁也不会成功,农民弟兄更要加倍吃苦流汗。” 一边给饭店打杂,洗碗刷盘子,搞卫生,一边当学徒工,跟着人家学艺。这样的日子一干就是三年,一个月50元钱的工钱,没能让认准做厨师这一行的徐诚退缩。别人下班了,他就在夜间找来大萝卜、白菜练习烹饪和雕刻的技术。没机会上灶抡大勺,他就自己买来各种调料,一次次按着师傅们的技法做给自己吃。普通的锅包肉,他非得把它改良,做成一道让客人来京滨饭店必点的菜。 自1995年,徐诚获得国务院机关事务局举办的烹饪青工大赛第三名后,各种奖项接踵而来。在师从中国烹饪大师张金坡后,经过努力,徐诚创作的“酥炸针蘑”、“京滨全肘”、“锅包肉”等8个热菜被中国饭店协会认定为中国名菜。 现在,不断有人想用房子、车子、高薪把他挖走,但徐诚都拒绝了。他说:“老板对咱不错,人不能光看钱。”就这样,每次面对诱惑,徐诚都用农民工特有的憨朴回绝了。 今年“五一”,徐诚把父母接到了北京,媳妇也是来京打工的“龙妹”,孩子三岁了,工资收入已超小康的一家人,在北京过着幸福的生活。 宾县民工团 俄罗斯赚了洋钱 宾县人能干、手艺活儿好。对外劳务中如今提起宾县民工团,那真是名声在外,不仅国内叫得响,在国外更是墙里开花墙外香。带着这份殊荣,4月又一批出国打工的宾县农民工远赴俄罗斯搞建筑,赚洋钱了。 宾县农委副主任朱广文介绍,今年该县去俄罗斯搞建筑的农民工已经走了三批,这批就有115人前往俄罗斯的奥姆斯克市。他们在那里从事一年的建筑工作,每月工资2400元至3000元不等,这些人多是精通瓦工、油工、木工手艺的农民工,来自宾县各个村屯乡镇。目前,在俄罗斯,宾县农民工已经在当地留下了许多建筑物,如中国大市场、奥姆斯克市政府办公楼及商贸大厦等。 提起这个团体的“头儿”———吴青路,在宾县人心中那是个能耐人。11年前,他只身来到俄罗斯,承包大片地,种蔬菜。靠种地攒下第一桶金后,他在中国和俄罗斯间搞起了服装、皮货的商贸往来。随着买卖越做越大,他逐渐成为中国人在俄罗斯的实力派人物,进军到俄罗斯的房地产开发中。目前,通过他宾县已有500余人在俄罗斯从事建筑工作。 在这批农民工中,23岁的石勇格外引人注目。作为该团小翻译,他已是第二次出国了。第一次出国是在几年前,跟着在绥芬河和俄罗斯做服装生意的姑姑去的,起初只想学习一下俄语,没承想在给姑姑站床子过程中,却“开发”了自己的“生意脑袋”,跟俄罗斯人谈判、进货、算账样样不含糊,两年下来帮姑姑赚了一大笔钱。 “想赚大钱还得做生意,自己干,我这次主要就是去探路子,听说那边有个中国大市场,肯定有机会发财。”石勇对未来充满希冀。 要致富,出劳务。走出“家门”,跳出“农门”,跨出“省门”,冲出“国门”,我市新一代农民的传统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不再故土难离,他们开始盯着外域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民兄弟开始了离土创业的艰苦历程。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直至海内外的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北非、俄罗斯等地。按照今年我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0万人,转移劳务收入实现40亿元的目标,农民今年人均将增收800元。 这篇有关于龙哥龙妹离土创业闯天下的文章,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收藏或分享给您的好友。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52mylife.com/chuangyegushi/3753.html |
虽然浩浩改革大潮在我国历经了二十多载,但是毋庸置疑,中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还...
这是一个至今还在打拼的年轻创业者真实的创业历程。他历尽艰辛,从一无所有甚至要去拾...
★★★一降再降★★★ 在台湾,选手牌的运动用品物美价廉是出了名的。甚至令同行也红...
谁是让人钦佩的人?这个话题,我想,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回答。我们觉得,能为社会创造...
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创业仅1年就获得成功的女性约占90%,男性创业1年成功率仅为5...
1997年8月,一个高中毕业后没能找到工作,又不甘心在家务农的川妹子,含泪离开四川广...
王丽2003年从山东理工大学历史系毕业后,在母校附近的商业街上开一家书店,这样既找到...
杭州建德市的潘秋梅经营着一家饭店,十多年来生意一直非常红火.她在上海经商的丈夫也...
如今多半时间仍在新都猪场边简陋床铺休息的龙波想告诉大学毕业生,别把自己看得太高才...
张良(化名)每天都在盘算着什么时候出手刚刚接手几个月的煤矿,作为小煤矿经营主,他考...